admin

体育产业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admin 综合体育 2024-02-06 70浏览 0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体育科学》2022年 第3期

  体育产业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黄谦1,谭玉姣2,荀阳3,崔书琴4,马林晓41. 西安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学院;2. 西安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3.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

  摘要:研究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理论逻辑、现实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体育产业发展加速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实现路径。研究认为,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扩张效应、供给提升效应、内外联通效应和分工深化效应能够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因素包括微观市场供给、中观产业发展及宏观政策环境等。未来我国体育产业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以创新驱动实现产业价值链攀升,以深化制度改革健全产业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重塑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从而为加快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有效助力。

  关键词:体育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路径

  当前,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发生显著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为适应全球市场发生的巨大转变,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任保平 等,2021)。一方面,要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充分释放国内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建立与国内需求相适配的供给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联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央对我国现阶段所处发展环境与条件变化的新研判,是国家中长期发展系统性变革方向的新要求,对于实现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程恩富 等,2021)。

  当下,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高等收入群体逐渐增多,国内的消费取向逐渐从中低端的物质消费向中高端的服务消费转变,人们对于休闲、娱乐、健康等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愈发凸显。体育产业提供的体育休闲娱乐等服务产品恰好满足了国内愈发高涨的高质量需求,这对于进一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推动国内消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孙威 等,2020)。此外,体育产业供给的产品与服务因其自身拥有的普遍适用性和国内外一致性,在国内国际生产和流通时,相较于其他产业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这将有利于打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吸引外部投资和资源要素。所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内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驱动作用,将有助于实现国内大循环,加快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然而,虽然体育产业对于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从目前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看,其在拉动内需、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过程中的潜力还未完全释放,学界对于体育产业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理论根源和作用机理也未展开系统研究。因此,为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对于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促进作用,帮助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将基于体育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国际分工理论,从体育产业自身特征与“双循环”格局构建的理论关联出发,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现实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探究未来体育产业发展加速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加快推动体育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帮助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参考。

  1 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理论逻辑

  自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采取的都是“两头在外”模式,通过国际循环充实国内生产要素,培育本土市场,从而实现国内经济的起步与快速发展。当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民粹主义、反全球化的泛滥,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加剧;另一方面,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国内循环的市场潜力已更多地转变为支撑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在此背景下,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为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目前需要着力解决两个关键问题:1)要以供给体系的有效性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扩大内需,充分释放国内消费潜力;2)要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参与全球分工,打造更符合世界产业发展方向的经济业态,重塑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体育产业作为幸福产业的代表和国内经济发展动力变革的重要力量,以促进身心健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供给的产品与服务很好地满足了当下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对于扩大内需、引导社会消费升级、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多元需求的适配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体育产业作为高度全球化的代表产业之一,其蕴含的文化内核和符号价值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具有的高人力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特点也高度契合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国际性。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助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沈克印,2021)。所以,体育产业发展对于促进解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有必要从理论层面详加探讨。为此,本研究将从体育产业的需求扩张效应、供给提升效应、内外联通效应和分工深化效应4方面对其助推“双循环”格局构建的理论逻辑展开分析。

  1.1 体育产业发展助推“双循环”格局构建的需求扩张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由此可见,进一步强化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动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正确发挥新兴产业的需求扩张作用,是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体育产业作为当下我国新兴产业的代表和供给侧调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需求扩张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1)从体育产业及其提供产品的属性来看,体育产业是为满足人们观赏体育赛事与表演活动以及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需求,从事体育产品生产的组织和部门的集合(林显鹏 等,2006)。它是在社会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物质生活得以充分保证的情况下逐步产生并随社会发展演变的一种消费产业。因此,体育产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微观个体在健康、休闲、社交、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大多呈现出非必需品具有的高需求收入弹性特征。所以,根据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的特点,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体育产业供给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需求量增加的程度将高于收入增长速度,从而使得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需求扩张趋势。

  2)从人的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看,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普及化程度、经济水平以及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消费需求逐渐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消费结构也在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健康消费、快乐消费、服务消费延伸(江小涓,2019)。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们对于健康、休闲、娱乐等精神层面的消费已成为其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身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荀阳 等,2020)。在消费需求的牵引下,体育产业提供的产品恰好契合我国当前消费结构从生理需要过渡到精神需要的宏观性变化,并以独特的文化属性和健康休闲的功能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在文教娱乐等领域逐渐显现的服务消费需求,从而表现出自身独特的引领优势。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产业不论是通过提供高质量供给来创造需求潜力,还是通过契合需求转变来接受新需求的牵引,都可以很好地满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需要,扩大内需规模,拓展我国消费市场的增长空间,驱动经济内循环快速发展,从而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1.2 体育产业发展助推“双循环”格局构建的供给提升效应除了要充分利用国内巨大的内需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供给体系的保障和外部基础供给环境的支持。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在供给端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国内整体产业供给结构,优化国内基础环境,从而激发居民消费活力,构建强大的国内市场。在这一方面,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供给提升效应恰好可为其提供帮助。1)从产业供给结构升级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逐渐迈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由传统工业主导的产业供给体系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供给结构的转型升级,以供给体系的高级化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体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代表,一方面,其供给的产品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个人身心发展需要,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契合当下对高质量服务产品供给的要求,实现供给端的提升,创造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将产品生产和服务性生产进行高度融合的产业,体育产业具有的高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型产业特征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很好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帮助实现我国整体供给结构的高级化。2)从外部基础供给环境改善来看,体育产业除了能够直接带动供给结构升级外,还会对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正向收益和影响,尤其会在基建设施完善与城市文明程度提升方面表现出极强的正外部性。在硬件设施提升方面,体育活动举办过后留存下来的场馆可以扩大城市居民的活动场所,为后续赛事和其他娱乐活动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从而为丰富居民的精神娱乐生活,进一步提升其生活品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体育场馆的建设与改造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重塑城市面貌,完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促进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升级,从而为城市的进一步迈向现代化提供物质保障。在软件环境改善方面,各类体育活动除了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外,在举办期间,大量的宣传还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带动当地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同步发展,从而提升城市整体服务水平,提高城市知名度,进一步推动城市品牌和文化建设,扩大城市开放程度,为推动城市发展成为宜居、文明的现代化都市打下人文基调。从上述分析可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国内产业供给结构和外部基础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产业发展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高品质服务产品和带动供给结构升级的同时,其具有的正外部性还能够帮助城市优化与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城市的开放度和知名度,改善当地整体发展环境。因此,体育产业发展表现出的供给提升效应能够很好地从供给层面为国内大市场建设提供帮助,从而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1.3 体育产业发展助推“双循环”格局构建的内外联通效应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本质在于联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加深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所以在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国际市场。为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我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融入世界经济循环,吸引全球优势资源,从而实现内外需市场的相互促进(刘元春 等,2020)。在这一过程中,选择恰当的产业作为当下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的切入点,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环节。

  理论上讲,适合融入全球经济循环的产业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特征:其一,要有相对广阔且成熟的国际市场;其二,该产业供给的产品要具有国际流通性。体育产业作为一个以供给体育产品为核心的服务行业,恰好满足以上特征(贾斌 等,2020)。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从体育产业国际市场发展情况看,国外体育产业相较于国内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力量。无论是健身休闲产业、赛事表演业,还是体育用品制造业,都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在部分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总体GDP占比可达4%左右,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江小涓,2018)。得益于广泛参与的受众和已然成熟的消费习惯,国外体育产业的整体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从体育产业供给产品的国际流通性看,包含体育表演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在内的各个体育产业部门供给的产品都是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服务与实物产品。无论形式如何,这些服务与产品都离不开人类体育活动这一核心范畴,体育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普适性恰好为体育产业的国际流通提供了条件。一方面,体育活动的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不同项目的规则和管理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是统一的。无论是日常休闲的体育活动,还是充满竞技性的体育比赛,所有的参与者都会认同世界通行的体育规则和比赛结果。因此,体育产业在提供相关服务或实物产品时,不会因为产品规格问题产生流通障碍。另一方面,体育活动蕴含的健康、友谊、公平、活力等人文价值和展现出的竞技力量、意志精神、团队协作等精神内核,是不同国家、民族、宗教都普遍接受的普世价值,体育活动参与者感受到的兴奋、紧张、刺激等情绪和进行体育活动时获得的精神满足可以使全球的消费者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黄谦 等,2019)。所以,在情感和心理上,体育产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更易于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具有极佳的国际通用性。

  因此,从市场的完备程度和产品的流通性看,体育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国际性和全球化特点。这种特性使得体育产业在吸引外部资源、推动国内国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时相较于其他产业更为便利,对于联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都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4 体育产业发展助推“双循环”格局构建的分工深化效应

  国际分工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国际分工理论认为,当一个产业的国际分工越发达,专业化程度越高时,该产业可用于交换的产品类型和数量就会越多,市场规模也会相应扩大(任保平,2021)。所以,一个产业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在促进生产专业化提升的同时,还会为进一步强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有机结合、促进内外循环的相互衔接提供必要条件。

  全球产业链作为国际分工的重要一环,其涵盖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全阶段,是产业组织、生产的整个过程和产业价值最终实现的有机统一(江小涓 等,2021),也是产业国际分工程度的集中体现。随着全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到来,全球体育消费进一步升级。在对体育新功能、新设计的需求和对更高端体育赛事追求的现实情况下,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复杂,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目前已形成由上游赛事资源、中游媒体传播和下游衍生产业共同组成的全球化产业链。在高度国际合作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到体育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当中。国外先进的科技链、服务链和发展成熟的体育IP占据着全球体育产业链的上游,能够为体育产业链前端环节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国内丰富的资源优势、先进的制造业水平和潜力巨大的市场在全球体育产业链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助推体育IP的孵化和发展,为中端生产制造和后端宣传售卖提供了条件;最终产出的体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交换的过程中,共同打造了涵盖全球的完整体育产业生态,进一步加深国内国际市场的关联。

  体育产业的全球化产业链和高度国际分工体系,使得国内体育产业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参与到全球产业链的循环当中,按照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分工,获取比较利益,谋求发展价值。通过强化国内外体育产业在要素、技术、市场间的关联,除了可以进一步提升相关领域的生产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外,还可以在更深层和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有效连接,从而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有效互动,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提供帮助。

  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现实条件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存在密切的关联,充分发挥体育产业自身优势可以为扩大内需、完善供给体系、联通国内外市场、优化整体发展环境等多个“双循环”格局构建的重要环节提供助力。当前,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上述功能已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有所显现,为加快“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条件。

  2.1 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推动“双循环”格局构建提供了动力来源

  自2014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以下简称“46号文件”)以来,我国体育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生产总值已达到29 483亿元,同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1 248亿元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2013—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速均高于当年我国GDP名义增速,产值增加值的增速也高于总产值的增速(图1)。46号文件的发展目标提出,“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若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该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从产业规模及增速角度看,尽管我国体育产业是当前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点,在2013—2019年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从2013年的11 000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9 483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3 56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 248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从2013年的0.63%提升到2019年的1.14%,但尚未达到国际发达国家3%~5%的比例,与国民支柱产业的规模也相差甚远(郭晗 等,2020)。这表明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有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的潜力。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有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空间。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尽管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与国民支柱产业差距较大,但作为新兴的“万亿级产业”,我国体育产业内部结构比较合理,在成长为国民支柱产业的过程中省略了产业结构转型的“阵痛过程”。2015—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快速优化,其中体育服务业发展势头增强,占比逐年增加(图2)。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体育服务业产值增加值为7 615亿元,在体育产业中占比增加到67.7%,比2018年提高2.9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的体育服务业占比大约在70%,我国仅用短短5年时间就完成了产业内部结构转型。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体育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的高增速成为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动力来源。与此同时,相对优化的内部结构为体育产业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2 体育产业的庞大受众为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拓展了发展空间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的提升,是实现体育消费市场增长的首要条件。近年来,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保持稳步增长,2020年约达到4.35亿人,且每年以1.5%的速度增加(图3)。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落实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未来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还会持续提升。

  

  另外,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在年龄分布上较为均衡。以2017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年龄分布为例,20~29岁的青年人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约占总人口的48.20%,这一比例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小;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约占总人口的26.00%;其余各年龄段中,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保持在36%~42%,呈现各年龄段体育人口均衡分布的态势(图4)。

  

  由于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规模大,且在各年龄段分布均衡,所以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前景广阔。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一致,近年来,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人均消费快速提升。2018年,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已达到9 105.3万亿人民币。在此背景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体育产业需求潜力将被不断挖掘,体育消费人群还将进一步扩大。当前,体育消费人群扩张主要体现在线上、线下两方面。

  在线上方面,随着“体坛+”“抖音”等新媒体的崛起,线上体育娱乐吸引了更多的体育消费人群。新媒体以赛事版权和丰富内容作为吸引流量的重要手段,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加入。并且,其凭借强大的互动功能,展示出吸引非核心体育迷甚至非体育爱好者关注比赛的能力。疫情防控期间,各类传统体育赛事停办或者“零观众”举办的同时,电子竞技项目的消费人群却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世界范围内电子竞技项目参与和观看人群的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很快,已经超过很多传统体育竞赛项目(江小涓 等,2020)。2019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规模突破1 000亿元,电子竞技产业用户规模达到4.7亿人;2020年,电子竞技产业用户规模已经增长到5.2亿人。科技的力量为群众的体育消费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弥补了体育运动在视觉效果和社交体验上的不足,激活了群众的体育产业需求,拓展了体育消费人群。

  在线下方面,传统体育项目对民众的号召力仍然十分显著。大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境内举办800人以上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共1 581场,全国马拉松累计参赛人次583万,规模赛事数量相比2017年的1 102场增加了43.46%。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些拥有更高消费、收入水平的体育人群已经不甘于热门大众运动,而将目光放在一些小众爱好上,潜水、越野、赛车和马术等项目随之有所发展。以潜水为例,目前在中国已有148家潜水俱乐部和度假村。这些新兴项目有效地吸引了边缘体育消费者,从而在中长期内扩大国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基数。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在拥有超大规模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同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比例也十分均衡。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万亿级”的体育消费市场规模,人均体育消费水平逐年攀升。对于这样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只需稍加引导便能迸发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并且,随着需求侧改革和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构建,体育产业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放大。

  2.3 体育产业的融合业态为加快“双循环”格局构建增添了增长引擎 体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典型代表,是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观点,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使用者的地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较大,但少有其他产业对体育产业存在需求。因此,其产业带动作用更明显。其中,体育用品制造业在生产中涉及众多上游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体育服务业产出的产品与服务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功能。体育产业这种高联动性、高附加值的功能,在现阶段主要表现在产业融合和技术融合两方面。从产业融合的方面看,无论是产业经济学角度的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性,还是市场角度的国内外市场拉动作用,抑或是供需角度的消费需求变化,“双循环”发展格局都能为体育产业融合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和基础,加速我国体育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黄谦 等,2021)。反之,体育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也能为“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提供新的增长点。除了传统的“体育+教育”以外,体育与养老、医疗、旅游、文化、传媒、会展等业态也在不断融合发展,增进产业间的互促共进。如发挥体育在医疗中的应用,加快推进“体医融合”模式的推广实施;发挥体育产业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促进体育培训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成为缩小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抓手;“体育+文化”以体育为载体向全世界人民输出中国文化,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金融、地产、交通、信息等企业也逐渐开发了体育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以体育金融为例,金融企业涌入体育产业,形成以京东金融的运动变现和苏宁金融的足球赞助两种模式。这些新型业态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出现,满足了当下新的消费需求,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从技术融合的方面看,我国体育产业在消费者、企业、政府的推动下,通过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外延创新催生一系列新的业态(师博 等,2021)。例如,传统健身行业出现了居家锻炼、线上培训等新的业态;又如,电子竞技是由体育竞赛、互联网、娱乐、消费等行业重组融合形成的新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逆势增长,展现出蓬勃生命力。未来,体育与生物制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通信等多种新技术的创新发展,有可能帮助我国体育产业在国际经济循环中形成技术优势,从而确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引领地位,实现“弯道超车”。综上所述,在众多国民经济产业中,我国体育产业具有高产业拉动、高附加值的功能。这得益于体育产业作为使用者的产业地位和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发展特点。体育产业的高度关联性和技术融合的特征,为“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

  3 我国体育产业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体育产业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也为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条件,但其发挥的驱动作用与预期相比仍有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受到自身发展质量和部分外部因素的制约。通过从微观市场供给、中观产业发展和宏观政策环境的三级视角加以分析,研究认为,目前这些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3.1 微观层面制约体育产业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因素

  产品和企业是市场供给的微观主体,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参与者,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对需求适配性的基本单元。但从我国体育产业的微观供给情况看,目前还存在有效产品供给不足、企业自身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双循环”格局构建应有的促进作用。

  3.1.1 体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着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由过去的“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多元化、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已成为各个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产品供给的整体情况看,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阻碍体育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难以与人们日益多元化的体育休闲娱乐需求相匹配。

  从体育实物产品看,虽然我国一直是体育用品制造大国,但目前我国用品制造企业供给的实物产品还是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运动鞋服领域,仍以技术含量较低的批量化产品为主(刘志勇,2021),缺少定制化、个性化的新型产品。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仍然多以加工贸易订单维持生存,导致其仍处于产业链底端(柴王军 等,2021),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

  从体育服务产品看,当前我国体育服务产品主要集中在运动培训、大众健身、体育媒体等方面,形式上以单一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健身房、赛事转播为主,产品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体育竞赛表演服务虽然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从内容看,除了足球、篮球和马拉松等几个传统项目拥有相对成熟的服务体系和较高的产品价值外,其他体育项目的赛事开发与运营,尤其是近年来新兴的冰雪运动、骑行、攀岩、跳伞等个性化活动,在国内仍然处于前端IP价值挖掘和终端消费层培养的探索阶段,无法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消费升级速度形成良好衔接。

  所以,无论是实物产品还是核心体育服务,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供给的产品还存在低端产品过剩、产品内容单一、技术含量不足等问题,难以彻底释放我国在新形势下的体育休闲娱乐需求潜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产业发展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作用。

  3.1.2 体育企业发展质量不高

  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微观市场主体。激发企业活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当前我国体育企业发展情况来看,虽然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发展质量方面仍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首先,从企业规模和品牌建设看,目前我国本土体育企业整体体量偏小,品牌知名度相较于国外知名品牌依旧偏低,缺少对行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方面,虽然2014年以来我国的体育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发展后的体量与其他成熟产业相比依旧不足。2020年,在A股、港股和美股上市的我国本土体育公司仅有33家,其中只有9家公司市值破百亿,且头部企业多为安踏、李宁等传统运动鞋服企业。体育服务业相关企业绝大多数仍旧体量较小,在面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时难以及时调整企业战略,资金实力和抗击风险能力严重不足。品牌建设方面,受制于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目前我国体育企业仍然不够重视品牌建设,多以大批量的商品生产快速抢占市场,缺乏多元化的推广平台、合适的营销策略和高效的营销能力,从而导致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明显低于国际知名体育品牌,难以显现出足够的竞争优势。

  其次,从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看,由于技术创新和新IP开发需要长期的资金与人员投入,成本较高,且开发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加之当前我国体育企业依旧不够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其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以上市公司为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图5),2020年我国33家上市体育公司平均研发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2.87%,只有英雄互娱、华米科技2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新华网体育,2021)。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无论在核心技术研发还是新赛事活动IP打造方面,我国体育企业都严重落后于国际知名体育企业。由于体育产业尤其是竞赛表演业存在明显的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一旦在新IP或新技术开发中处于落后地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就会迅速放大。因此,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的不足,已成为制约目前我国体育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综上,当前我国体育企业整体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在企业规模、品牌建设、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其不但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也难以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足够的竞争优势,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2 中观层面制约体育产业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因素

  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不是简单地扩大或刺激内需,而是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搭建起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框架,重塑产业价值链,从而提升产业对国内消费升级和国际市场竞争形势变化的响应效率。但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来看,其存在区域间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体育产业的结构升级速度,降低了我国体育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而难以起到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推动作用。

  3.2.1 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

  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等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差异局面(张瑞林 等,2021)。虽然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通过供给侧的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得到充分优化,但从空间结构看,仍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对畅通国内区域经济循环存在一定的制约。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与国内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类似,总体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阶梯型分布态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产业体系和专业化水平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高度发达,体育用品制造业在该区域具有极高的集聚程度,绝大多数的工厂和企业在此集中,产业总产出和产业增加值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且由于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城市面貌,体育产业核心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发展迅猛(杨镒泽 等,2020),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和中高端体育场馆基本都分布在东部发达城市,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衍生出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体育创业公司大多发源于此,从而使得东部地区相较国内其他区域形成更完备的体育服务供给体系。

  相比于东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明显落后。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各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体育产业总增加值的平均比重仅为1%左右,与东部地区平均超过8%相比相去甚远(苏家本,2021)。虽然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充足的体育需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将区域优势条件和体育产业相结合,不但产业类型单一,缺少区域特色,产业规模也明显不足,区域竞争优势和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难以充分体现。此外,由于西部地区整体消费水平相对落后,地方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其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和资源吸引力显著低于东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联通国内各个市场,消除内循环中的区域结构性差异,保持各维度的均衡发展。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较大的问题,将会减缓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利于形成国内相互联通的统一大市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3.2.2 体育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体育产业国际分工模式的发展,为我国体育产业嵌入全球产业链提供了条件,也使得我国体育产业近年来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附加价值依旧较低,其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在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过程中难以提供有效的助力。

  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在完整的产业生产链条中,各个环节具有的附加价值是不同的。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但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资源控制力。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附加价值一般呈“微笑曲线”状态,曲线两端价值较高的环节分别为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曲线底部的环节为加工制造(赵爱英 等,2020)。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大多偏好以相对成本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利用廉价且丰富的低端要素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从事的是制造加工、赛事活动落地执行等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低附加值环节,体育赛事IP开发、体育用品核心技术研发、体育品牌塑造与营销等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高端和战略核心环节仍较少涉及,多数高附加值环节被国外发达国家把控。长此以往,我国体育产业将陷入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局面,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一步发展。

  当下,随着我国传统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弱,低生产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若体育产业不能实现价值链的攀升,还是依靠投入较少、成本较低的初级和中度加工,通过简单模仿和风险较小的局部创新获取利益,那么其在国际竞争中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不但产业自身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还会影响到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顺利实现。

  3.3 宏观层面制约体育产业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因素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离不开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促进作用,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体系加以保障。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来破除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阻碍,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但由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部分制度政策在制定时还存在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在释放市场活力、完善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时还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支持作用。

  3.3.1 体育产业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早期体育产业管理制度因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体育举国发展体制的影响,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对体育市场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具有较大的限制(寇明宇 等,2021)。近年来,随着相关主管部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升治理与服务能力,我国的体育产业管理制度已得到明显的优化。但是由于目前体育产业管理制度改革仍处在积累经验、总结规律的阶段,所以在具体制度设计与政策执行时还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多是宏观指导性意见,虽然明确了政府部门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和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但在具体制度完善办法和路径选择方面仍过于宽泛且呈现碎片化,从而导致在具体制度落实和政策执行时还存在一些协调性与系统性问题。这不但会额外增加政府管理部门的负担,还会对体育产业管理制度体系的良好运作造成一定的阻碍,从而降低体育产业管理制度改革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有的指导作用,也会对体育产业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促进作用的发挥产生一定的制约。

  2)当前我国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在对体育产业市场进行监管时,还存在一些协同性问题,多部门联动管理与“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体育赛事活动审批为例,2018年和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先后出台《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其中已明确规定一般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不再需要国家体育总局审批。不过,由于举办体育赛事活动涉及部门多,参与人数也多,虽然体育管理部门缩减了审批流程,但还是需要地方政府的医疗、交通、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予以审批配合,所以在体育赛事活动具体落地过程中仍存在审批流程链条过长、各部门协调效果不佳的问题,从而降低相关政策的执行效果,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服务治理能力改善效果。

  上述现象反映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管理制度体系还存在不完善、不系统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政府部门提升体育产业治理能力、加快国内体育市场的进一步繁荣都将产生一定的制约,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国内市场建设,不利于体育产业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作用的发挥。

  3.3.2 体育产业财税扶持政策存在“缺位”

  财税政策是政府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通过“有形之手”完善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对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确保国内经济平稳合理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产业作为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各地均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扶持政策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但是从具体政策内容和执行效果看,关于体育产业的财税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

  1)从财政资金投入看,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方式加大了对体育产业的财政投入扶持力度。但是由于缺少明确的政策指引,加之各地政府的财力差异,不同地区所设引导基金的规模呈现较大差距。我国东部地区省份的体育产业财政扶持力度整体上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导致不同地区吸引社会投资力量发展体育产业的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加剧了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对国内形成完整、统一的大体育市场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从税收优惠政策看,国务院2014年出台的46号文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税费价格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明确将体育服务、用品制造等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并按照高新技术企业标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但是从具体政策执行效果看,由于缺少明确的资质审核标准,体育企业在获得税收减免时普遍存在较多问题,大部分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到实质性的税收优惠。此外,从税收优惠政策内容看,目前体育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产业化阶段,实质上是对企业生产取得利润收入的一种奖励,对于体育企业研发、成果转化等阶段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难以调动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体育企业核心技术和原创赛事IP的形成。

  总之,虽然目前针对体育产业的财税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也在逐渐加大,但是相关政策在具体内容和落实执行上还存在一定的“缺位”,导致国内不同区域体育企业的运营成本存在较大差别,难以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财政政策对体育产业发展应有的扶持与引导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4 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实现路径

  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确发挥体育产业发展对“双循环”格局构建带来的驱动作用,必须在充分利用体育产业自身优势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破除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在微观市场供给、中观产业发展和宏观政策环境方面遇到的阻碍,着力完善体育产业供给体系,实现全球产业价值链攀升,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因此,可从以下三条路径实现体育产业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促进作用。

  4.1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产业供给体系,释放国内需求潜力

  1)以多元化体育需求为指引,打造体育产业新业态,实现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体育产业从业企业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入手,提高体育产品供给质量,降低低端无效供给,加强体育产品供给与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一是要丰富体育产品项目。除了现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或体育休闲活动外,要将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向潜水、越野、赛车、冰雪等新兴领域延伸,激发新兴消费市场活力,培养体育消费需求习惯。二是要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扩展体育产品类型,实现体育产品供给的差异化、品质化。体育用品方面,要融合现代先进的、智能化的制造技术能力,实现对定制化、个性化、科技化产品需求的精准掌控,将体育产品供给重心由体育服饰产品逐渐向高科技、高质量的运动器械和运动装备转移。体育服务方面,要依托5G、大数据、直播等新技术手段促成体育赛事、体育休闲娱乐和体育媒体服务的优化升级,做到体育服务供给与新消费需求相互适应,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智能、便利、沉浸化的高品质体育服务产品。三是要进一步强化体育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原有形式融合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内容、技术上的相互关联,逐步从双业态融合向多业态融合发展,扩大融合发展范围,打造新型体育消费业态,进一步丰富体育产品供给体系的多元性和复合性。

  2)依托地方资源禀赋,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充分释放各地区体育消费潜力。为形成完整、统一的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挖掘全国不同地区的体育消费潜力,各地政府必须充分调动各地资源要素禀赋,从供给侧改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强化不同区域市场联系,实现区域间体育产业的协调、平衡发展。一是要利用地方优势和各类资源禀赋,扬长避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产业相对欠发达的东北和西部地区,要以丰富地方特色体育供给来进一步开发当地体育市场。东北地区可利用自身独有的寒地冰雪条件,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加速开发冰雪体育产业;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山川、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条件,选择开发攀岩、越野、漂流、骑行等新兴户外体育产业,进一步发掘地方体育消费潜力。二是要在全国各区域重点城市加快建设体育产业基地或体育产业园,通过集聚效应,扩大与平衡各个地区的体育产业规模,带动各个区域体育产业均衡发展。三是要强化东中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互动,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东部较发达地区要充分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将体育产业新业态积极向中西部地区引流,带动中西部体育产业发展。此外,对于体育用品制造业等在东部地区逐渐失去成本优势的体育传统产业,要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完善中西部体育产业供给体系的同时,为打造中西部体育产业的后发优势奠定实业基础(张倩肖 等,2021)。四是要强化中西部体育产业相对落后地区的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扩大与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进一步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培养体育消费习惯,为缩小体育产业区域发展差距提供必要条件。

  4.2 以创新驱动实现体育产业价值链攀升,重塑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1)以创新驱动转变体育企业发展动力,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建立本土体育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提升体育企业发展质量,体育产业从业企业必须以自主创新实现体育企业发展动力变革,强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扩大国内体育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一是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下,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体育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进一步扩大研发投入,大幅度提升体育企业在产品生产、加工、运营管理、业态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强化体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深化体育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深度结合的企业创新体系。一方面,要以实践需要为指导,合作培养体育产业专业化人才,强化体育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要实现基础研究与体育产品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以高端技术促进体育产品升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要重视品牌形象打造,以创新型高质量体育产品提升国内体育企业品牌价值,努力建设一批规模大、影响力强的知名体育企业,为体育行业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2)以价值链攀升为目标,延伸国内体育产业链条,重塑国际市场竞争力。为强化国内体育产业整体附加价值,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关政府部门及体育产业从业企业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内体育产业链条,通过产业创新深入参与全球体育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整体提升我国体育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资源要素,积极参与体育产业国际分工,提高国内体育市场对全球要素、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吸引力,延长全球体育产业链在国内的环节,在深度国际合作中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实现国内体育产业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加强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力求在体育用品关键技术、新形态体育服务开发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破除国外的技术限制和价值链封锁,降低我国体育产业链对国外的依赖程度,建立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马丹 等,2021)。三是要将国内体育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通过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将国内体育产业链条由加工制造、赛事执行等低附加值领域向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赛事IP打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升国内体育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实现价值攀升。

  4.3 以深化制度改革完善政府职能,健全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1)深化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体育产业驱动作用充分发挥提供环境保障。为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正确发挥体育产业在推动“双循环”格局构建过程中的促进作用,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必须继续完善体育产业管理制度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外部制度环境。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体育产业管理制度改革力度,细化相关政策制度的具体措施和执行办法,完善政策落实督办考核机制,强化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协调性与系统性,提升体育产业管理制度体系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效果。二是要继续推进体育产业的“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转变身份角色,明确政府治理的职权边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体育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与市场信息供给上,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通过权力下放,激发社会体育组织与各类体育协会活力,进一步发挥体育市场的自主调节功能。三是要建立体育主管部门与各级政府部门的长期沟通协调机制,强化协同治理能力,缩减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各类行政审批流程,降低相关体育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完善体育产业财税支撑体系,推动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加大体育产业扶持力度。为帮助体育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加快体育产业对“双循环”格局构建驱动作用的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扩大体育产业财税扶持力度,完善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提升各项政策落实效果,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体育产业的扶持与引导作用。一是要完善体育产业财税政策,扩大财税扶持范围。相关部门应将体育产业优惠政策由当前的产业化阶段向企业研发阶段延伸,综合运用研发补贴、税费即征即返直接减免等多种手段,激发体育企业创新动力,降低体育产业研发成本。二是要扩大各级财政投入,缩减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差距。一方面,各地政府要进一步扩大对体育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细化财政投入成长目标,扩大地方体育产业专项引导资金规模;另一方面,中央层面要加快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进程,平衡与缩小地方投入差距,促进全国各地区体育产业协调、均衡发展。三是要紧抓各项扶持政策执行,进一步明确各类体育企业享受财税优惠政策的条件与标准,缩短资质审核和资金拨付的流程与时间,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切实降低体育企业发展运营成本。

  5 研究结论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着眼于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实现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对于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促进作用,帮助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基于体育产业自身特征与“双循环”格局构建的理论关联,在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现实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未来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双循环”格局构建的实现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体育产业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具有密切的理论联系。体育产业具有的需求扩张效应、供给提升效应、内外联通效应和分工深化效应,对于满足国内需求、推动国内消费增长、畅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为加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帮助。

  2)随着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目前体育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庞大的需求群体和广泛的业态融合已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条件。但受制于有效产品供给不足、企业发展质量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等体育产业自身发展问题,以及产业管理制度体系与财税扶持政策等外部宏观政策环境的不成熟,体育产业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促进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3)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过程中,我国体育产业需要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产业供给,以创新驱动实现价值链攀升,以深化制度改革健全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重塑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从而为加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有效助力。

  想关注《体育科学》内容首发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

  

  

  转载来源:体育总局科研所书刊部

  原文制作:聂美林原文校对:丁   合  高天艾原文监制:邱剑荣

  学会编辑:徐璠奇

  排版审核:许亚璇

  

体育产业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体育产业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